課程目標:
1.啟動上帝造人內建的公關基因
2.融合聖經真理教導,發揮公關人為鹽為光的人格特質
3.熟習公關相關理論知識與實務案例
4.巧用公關裝備融入教會事工
課程簡介:
當人類與生俱來做為一種社會性的動物時,也難怪乎詩人約翰鄧恩(John Donne)會說出「沒有人是一座孤島」(No one is an island)的經典名言。
由此可見,人類社會確是由一個又一個 的人際網絡所接續而來。 於是,當人類以符號(sign)做為溝通的工具時,語言、文字、圖像、動作儀態(非語言)皆為溝通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關鍵符號。
因此,從人類傳播史的脈絡觀之,只要人開始有群居的現象,就會有溝通的需要,不管是經由語言、符號、圖 像、手勢,或任何肢體的語言。
正因為溝通或傳播 (communication)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現象,所以只要一有人出現,溝通就必然發生。
畢竟從人類生活的角度來看,沒有溝通活動就沒有生活。換句話說,溝通就 是生活。
生活在群己之間的社會情境脈絡裡,「公共關係」(Public Relations)顯然是我們走出孤島的最佳利器。
況且,聖經上亦教導信徒人前作鹽作光的道理,以及如何把話說到恰似金蘋果掉在銀網子中……;
由此可見,基督教的信仰核心精神和公共關係所追求的終極目標,二者顯然方向一致殊途同歸。
本課程將嘗試建立在基督信仰的基礎上,巧妙融入「公共關係學」理論與實務的相關知識與實際案例。
盼望藉由這門課程的設立,能夠幫助每一位信徒在接受本課程的裝備後,能夠成為真實生活中進退應對穠纖合度,
群己之間如鹽如光的公關達人。
課程評鑑:
課程觀看完,可付費申請評鑑,申請方式請於訂購後,參閱課程評鑑。
參考書籍:
方蘭生(1994)。《魅力公關》。台北:希代。
王鳳璋、方宏進(1990)。《公共關係實務》。台北:書泉。
吳宜蓁(2011)。《危機傳播:公共關係與語藝觀點》。台北:五南。
余明揚(1990)。《公關素質論》。長沙:湖南文藝出版社。
李健榮、王克智(1997)。《現代公關:理論與實務》。北京:高等教育出版社。
李湘君(2013)。《策略公共關係:理論與實務》。台北:五南。
洪慧芳(2005)。《好感度》。台北:天下。 (原書 Sanders, T. []. The likeability factor, : . )
姚惠中(2006)。《公共關係學:原理與實務》。台北:五南。
孫秀蕙、黎明珍(2004)。《公關大有為》。台北:揚智。
孫秀蕙(1997)。《公共關係:理論、策略與研究實例》。台北:正中。
陳一香(2007)。《公共關係:理論、策略與應用》。台北:雙葉。
黎運漢 主編(1998)。《公共語言學》。廣州:暨南大學出版社。
熊源偉 主編(2002)。《公共關係學》。台北:揚智。
鄭貞銘(2000)。《公共關係總論》。台北:五南。
賴金波(2003)。《公共關係:理論與實務運用》。台北:五南。
Ewen, S. (1996). PR,: A social history of spin, NY: Basic book.
Gregory, A. (2010). Planning and Managing Public Relations Campaigns: A Strategic Approach (PR In Practice), London: Kogan Page.
Michael Morley, M. (1998). How to Manage Your Global Reputation: A Guide to the Dynamics of International Public Relations, NY: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.
此課程為純觀賞課程影片,無互動服務。